Skip to content

最近在读《卡片笔记写作法:如何实现从阅读到写作》,深受启发,非常认同“不写,就无法思考”的观点。故写下此文章梳理学到的理念,加以巩固。

概念

先来讲讲此书的核心,卡片笔记法。

德国社会学家尼克拉斯·卢曼(Niklas Luhmann)开创的卡片笔记系统(Zettelkasten System),它是基于一个简单但强大的概念:每一张卡片代表一个完整的思想或信息片段。这些卡片按照主题分类,并通过编号系统相互关联。每张卡片上都包含了足够的信息来理解其内容和上下文,同时卡片之间通过引用和索引相互连接,形成一个复杂的知识网络,这种知识网络以贴近人类思考的方式,可以更有效地组织和利用知识,促进深入的思考和创新。

使用它很简单,只需要在阅读的时候随时记录自己的想法,对核心思考结果输出到卡片上,并记录元信息,索引信息,形成知识网络。

具体的操作步骤:

1.入口笔记。用户在个人兴趣研究领域中提出的一个课题,并将其设置为卡片盒的入口笔记。例如:如何梳理好个人知识网络?

2.文献笔记。在阅读文献或资料时,用户记录下关键信息和自己的想法,形成文献笔记。这些笔记是对原始资料的简短摘要和评论。

3.闪念卡片。主要记录日常随想类信息,类似于便利贴。这类笔记主要目的是快速收集可能对达成研究目标有促进作用的想法。通常这类笔记不放入卡片盒中,可以理解为临时缓存。

4.永久笔记。用户再找一段可以深度思考的时间,对闪念笔记和文献笔记进行二次加工,形成永久笔记,这些笔记需要长久的放入有索引的卡片盒中,在长达数年的时间内随时进行回顾。 永久笔记通过“有方向的链接关系”与入口笔记产生直接或间接关联。创建新的永久笔记时,应充分考虑这条笔记与卡片盒中已有笔记的关系。

5.思想体系的对话。当永久笔记积累到相当规模之后,用户会获得超越常规信息管理系统的体验:与卡片盒中思想体系对话,如同与一位“被动思考”但拥有无限记忆容量的学术伙伴交流。

6.持续迭代和拓展。卢曼卡片笔记系统鼓励用户不断回顾、更新和扩展卡片盒中的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用户的知识体系将逐渐丰富和深化。

卡片笔记法并不需要多难的操作,仅仅需要阅读时记录它,以后做相关研究时,将卡片整理即可得到一个研究文章框架,同时其关联可以促进创造性的思考。

卢曼的卡片笔记系统帮助他完成了大量高质量的学术工作。在他的职业生涯中,卢曼出版了超过70本书籍和数百篇学术论文,其中许多作品对社会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卢曼的工作证明了卡片笔记系统在知识创造和学术研究中的巨大价值。

目前工具

目前有一些卡片笔记的工具,如Notion、Obsidian、SiYuan,flomo可以使卡片笔记记录的更加便捷。

分享

当然,如果说写能帮助人理清思路,结构化思维和反思自我,分享则能让人加深理解、发现新思考角度与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

1.知识的内化。当你尝试向他人解释一个概念时,你需要对这个概念有深入的理解。这个过程迫使你从不同角度审视知识,从而加深你的理解。例如,一个学生在学习了牛顿第二定律后,如果他能够向同学解释这个定律是如何应用于实际问题的,那么他对这一物理原理的理解将会更为深刻。

2.发现知识盲点。分享知识的过程中,你可能会发现自己对某些部分的理解并不如想象中那么透彻。这种发现促使你回到原始材料中去,寻找答案,从而填补知识空白。比如,一个程序员在准备技术分享会的过程中,可能会意识到自己对某个编程概念的理解不够全面,这将促使他进一步学习和研究。

3.沟通和反馈。分享知识时,听众的问题和反馈是宝贵的资源。他们的问题可能会引导你发现新的观点或不同的思考方式。例如,一个历史老师在讲解历史事件时,学生的提问可能会让他意识到需要从一个新的历史视角来解释同一事件。

写作和分享是相辅相成的,共同促进了个人的认知发展和知识积累。

所以,动起笔来吧,不写,就无法思考。

Released under the MIT License.